高端报告库 - 国内权威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商收藏本站·繁体版·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形势解读 > 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形势解读

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形势解读

2011-10-10 8:30:00 来源:高端报告库网

       氯碱行业未来发展形势解读正文目录

  “十一五”期间,我国氯碱行业发展迅速,烧碱和PVC产量都居世界首位,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氯碱工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保约束问题,实现由世界氯碱生产大国向氯碱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氯碱行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氯碱行业发展现状

  (一)氯碱行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国内氯碱行业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烧碱产量达到2087万吨,聚氯乙烯产量达到1130万吨。烧碱和聚氯乙烯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氯碱大国。

  2010年底,我国在产烧碱生产企业176家,总产能达到3021万吨/年,产量2087万吨。产能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05.4%,产量增幅在68.3%。烧碱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内蒙、新疆和浙江六省份,产能合计占总产能的59.4%。我国氯碱行业中拥有百万吨级别的化工集团也在逐渐形成,对于地域性的单个烧碱生产企业而言,2010年进入我国烧碱产能40万吨/年以上(含40万吨/年)规模的企业已增至15家,占总产能的25.6%,相比2009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烧碱生产工艺主要有离子膜法和隔膜法两种,由于离子膜法能耗较低,生产工艺先进、清洁,近几年发展较快,2010年离子膜法产能所占比例已提高到84.3%。

  2010年底我国在产聚氯乙烯生产企业94家,总产能达到2043万吨/年,产量1130万吨。产能相比“十一五”初期增幅在110.1%,产量增幅在69.9%。聚氯乙烯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河南、天津和新疆,我国共有7个省区聚氯乙烯产能超过100万吨级水平,但产能不足50万吨/年级水平的省区仍有15个,我国聚氯乙烯产能分散的状况仍较为突出。2010年我国聚氯乙烯产能40万吨/年以上(含40万吨/年)规模的企业已增至17家,产能合计占总产能的45.8%。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主要有电石法和乙烯法两种,电石法聚氯乙烯近几年发展较快,新扩建项目绝大部分都采用电石法工艺,2010年电石法产能占总产能的80.9%。

  “十一五”期间,西北地区成为重要的氯碱生产基地。内蒙地区烧碱产能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1.8%上升到2010年的8%。新疆地区聚氯乙烯产能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4.1%上升到2010年的13.4%。

  产品需求方面 烧碱下游需求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仍旧以轻工、化工、纺织、冶金为主。氧化铝行业发展迅猛,2010年氧化铝产能4035万吨/年,产量2894万吨;聚氯乙烯下游需求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受国内房地产及工业建设热潮拉动,管材、管件、型材、门窗等用量大幅提升,硬制品比例不断提高,软制品比例有所减少,主要消费区域仍集中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原料方面 受两碱行业的快速发展,原盐行业发展也呈现了一定的变化。海盐发展较慢,井矿盐和湖盐产能持续增长。电石是我国聚氯乙烯生产的主要原料,受能源、资源和物流因素影响,在煤、电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几个大型的电石产地,中西部地区的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相比东部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自2008年开始,电石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落后产能相继被淘汰,行业产能过剩、产能分布零散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乙烯法聚氯乙烯生产的主要原料有乙烯、二氯乙烷和氯乙烯,这些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产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进出口方面 随着中国氯碱行业的发展,烧碱和聚氯乙烯的出口开始增多,进口逐步减少。液碱已经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固片碱主要出口东南亚及非洲地区。聚氯乙烯出口到俄罗斯、印度、埃及和独联体国家等几十个国家。

  产业布局方面 生产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中西部地区氯碱企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显著的资源导向的特征,而东部地区企业依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成熟的市场经验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

  能源消耗方面 烧碱是我国工业品中耗电大户,氯碱行业历来非常重视节能降耗,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使得吨碱综合能耗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电力是氯碱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能源,因此电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氯碱企业正常生产和盈利空间,甚至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生产技术方面 烧碱生产工艺不断优化。2010年离子膜法产能所占比例已提高到84.3%。2008年,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已研制开发出自然循环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并在生产企业运行,运行指标达到设计要求。2010年,中国山东东岳掌握了离子膜从原料树脂到离子膜交换膜工业品的全套制备技术,产品进入工业运行评测,并开始应用推广。我国一次盐水精制技术相继开发了陶瓷膜过滤器和CN过滤器,效果良好,在我国部分企业也均有装置运行。135m3大型聚氯乙烯聚合釜投入运行,干法乙炔发生工艺不断成熟,氯碱装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氯碱行业的竞争力。

  (二)氯碱行业存在的问题

  1.氯碱行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

  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产烧碱生产企业176家,企业平均产能约17万吨/年;在产聚氯乙烯生产企业94家,企业平均产能近22万吨/年,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由于我国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保护,使得我国中小氯碱企业偏多,地区分布不均。从总体分布来看东多西少。虽然随着中西部地区氯碱工业迅速崛起,改变了氯碱工业传统的东西部分布格局,但是“西货东进”、“北货南下”的长途跋涉所需的大量运力和高昂的运费成本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氯碱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布局不合理如不得到有力调整,会对我国氯碱工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影响。

  2.产品结构不合理,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我国氯碱产品结构不合理。今后氯碱产品参加国际化的竞争不只是看某单一产品的竞争实力,更重要的是看企业氯碱平衡总体产品的竞争力。我国目前有机氯产品、高档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特别是对氯碱工业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小,开发力度不够。聚氯乙烯产品通用牌号多,专用树脂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PVC产品工艺、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很多在国外已经大量应用的领域尚未完全开拓,导致产品竞争力低,不适应升级换代的要求。

  3.缺乏有效调控,产能扩张过快

  “十一五”后期,氯碱行业产能扩张过快,2010年底我国烧碱产能达3021万吨/年,开工率约70%左右。PVC产能达2043万吨/年,开工率55%左右。烧碱和PVC产能均居世界第一。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统计,十二五期间,每年仍有新的烧碱和PVC装置投产。产能过剩将导致全行业开工率不高和恶性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价格进一步走低,全行业盈利能力降低。

  4.氯碱工业与石化工业相结合发展力度差

  国外发达国家均是氯碱工业与石化工业相结合发展大型的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装置。我国由于长期缺乏地方之间、行业之间总体的协调性,乙烯氧氯化法聚氯乙烯项目发展缓慢。有限乙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聚氯乙烯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难以实现装置规模的大型化、经营集约化。

  5.受能源及原材料行业影响较大

  氯碱工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电力、石油、煤炭等能源供应紧张,对氯碱产业影响较大。氯碱行业面临较为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电价的波动对氯碱行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我国的能源政策及价格走势将决定氯碱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生存环境。

  6.国际化进程中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氯碱行业的发展,国际化也在不断深入。一方面,国内市场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和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氯碱产能的增加,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中国出口烧碱154万吨,出口PVC纯粉22万吨。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因此中国产品出口在世界遭遇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

  我国是世界氯碱生产大国。氯碱工业是以盐和电为原料生产烧碱、氯气、氢气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产品种类多,关联度大,其下游产品达到上千个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延伸价值。它广泛应用于农业、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电力、冶金、国防军工、食品加工等国民经济各命脉部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有关部门测算,1万吨氯碱产品所带动的一次性经济产值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我国一直将主要氯碱产品产量及经济指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订购方式及付款账号
  • 订购热线:010-84955706
  •          010-86306665
  • 绿色通道:13651030950
  • 订购电邮:hyzswn@163.com
  • 联系人:王 娜 韩幽
  • 开户名:北京华研中商经济信息中心
  • 开户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安华桥支行
  • 帐 号:9118 0154 7400 03857
关于我们|购买流程|定制报告|免责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VIP MSN:hyzs2008@hotmail.com lhyan2000@hotmail.com    咨询QQ: (点击可直接咨询)
热线:(86)010-84955706 86306665 绿色通道: 13146561068
订购电邮:王娜 邮箱是:hyzswn@163.com 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07-2015 gdbaogao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研中商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12723号